品味照護-是愛不是礙,是伴不是絆

回想這一年自己在人際關係上一件最感到沮喪、難過、委屈、無奈、很衰等事情,用人際關係與溝通這堂課所學的三個視角分析此事件。經過分析後,如果事件重來一次,自己會如何處理。

作品1 資工系 4B

摘述事件:

我在今年暑假曾經去某家知名連鎖飲料店打工,店裡平常有店長、一位正職員工和一位跟我一樣是暑期打工的員工,第一天上班彼此之間都是正常交流,沒什麼異常,直到某一次拒絕替同事代班以後整個工作氣氛變得很僵。事情是發生在上班一個多月後,某天在後台清潔茶桶時,那位暑假打工的同事問我能否幫忙代明後天的班,因為她臨時要跟她男友出去玩,但由於我行程表早已排定明後天要跟家人還有親戚去南部玩三天,便客氣跟她說明苦衷並拒絕她,當下她表現得似乎很能理解我的苦衷,還甚至跟我說抱歉造成困擾,我也就沒多想,哪知道過了一個多禮拜之後從另一名同事口中得知她這幾天私底下不斷造謠我曾經在其他家飲料店偷錢被店長發現,是父母再三請求之下,私下賠錢了事並走人。由於當天她沒排到班,無法與其當面對質,兩天後的上午本來有機會但是那天可能因為附近有辦大活動,客人爆多,加上當天只有我跟她兩人,所以也沒機會講,我也就忘了, 然而當下午準備下班離開時,她突然大叫說她男朋友送她的鑽戒不見了,在沒有任何理由之下汙衊 是我偷的,她也不聽我解釋就把店長找來,要求我賠償,讓我更氣憤的是店長還直接就信了!!還語帶諷刺的說牛牽到北京還是牛,還說現在歸還可以不報警,我聽得差點 當場一拳幹過去,但我還是努力抑制住怒火,嗆回去說:「後台跟前台都有監視器,你看都沒看就說是我偷的?腦子有洞阿?是因為她造謠的那幾句就讓你信了?有沒有基本的判斷能力啊?要報警就報警,我看最後到底誰沒臉!」,講完後我索性先打給父母告知此事,讓他們趕緊 來,在等待期間,店長先走進去看監視器畫面,過了十分鐘後店長走了出來,並說沒有看到我偷她鑽戒的畫面,但她仍死不罷休的一口咬定是我偷的,因為今天只有我跟她在店裡,店長便又回去反覆觀看畫面,我心裡怒斥這群垃圾,完全只想找到我有拿的畫面好去報警,而過沒多久店長發現鑽戒放在廁所的馬桶水箱上,她這時才想起來是自己如廁時放上去的,現場一陣寂靜。事後店長跟她一直不斷跟我還有我父母......道歉,店長還強制塞一千塊給我作為 補償,事已至此,我們也就沒再追究,不過氣氛已經搞得如此僵硬,待也待不了多久了,於是沒過多久我便辭職了。

分析:

(1) 我用人際衝突與解決角度,分析如下:

過了幾個月在回頭看這件事時,可以發現通篇事件的人際衝突的處理方式 是屬於競爭型,即不是妳贏就是我輸,一定要爭出個勝敗 與對錯才肯罷休,想來也合理,因為那關乎到我個人的名譽,我若當時沒有據理力爭,這黑鍋就是我背下去了,不僅聲譽毀壞還得要賠一大筆錢。在學過人際衝突與解決之後我也了解到衝突 可能發生的各種原因,最重要的是學會解決的方法。

(2) 我用溝通與表達角度,分析如下:

在聽過溝通與表達這堂課以後,我對於這件事有了新的看法,儘管她私下對我的造謠,讓我在面對她盜竊的指控時額外惱火,但如果我能照課堂所學的做法即—接納對方的情緒,或許會讓她覺得我是真心誠意地願意跟她對話,雙方的敵意也許能更小 ,她也能夠重新思考指控我偷她鑽戒這件事情是否合邏輯?是不是應該做好更仔細的思考再指控?也許還能 夠請她當面闢除我曾經偷錢的謠言。

(3) 我用人際知覺與情緒角度,分析如下:

雖然當時衝突 發生時我有明確嗆回去,但我仍然記得我盡可能保持外 表淡定,甚至如果不說話根本看不出我很憤怒,但也許就是因為這樣讓對方得寸進尺,變本加厲的辱罵我和指控我,在聽過人際知覺與情 緒這門課之後,我了解到適當表達情緒的優點 即可以 讓對方明確知道我此時此刻—的感受,這樣反而能讓對方知道你的底線,減少之後的衝突 也未嘗不可能!

重來一次我會... :

前面寫了三個分析,代表用三個不同角度審視同一件事,確實讓我對於重來一次的處理面對很有信心!我現在重回到她指控我偷她鑽戒的那瞬間時,我心中雖憤怒但不會 立刻嗆回去,我會在臉部表情上明確告 知我的惱怒,但口頭上會以平順的口吻回復她說:「我知道鑽戒對於 你而言相當重要,所以我理解你的焦急與憤怒 ,但同樣的聲譽對我而言也是極為重要的,你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無端指控他人偷竊鑽戒,如果被指控的人是你,你會做何感想?」,接著便請她先冷靜,跟她說明飲料店內有監視器畫面,可先看完在做下一步思考,或是想想鑽戒是否落在某 處而不自知。相信這樣在臉部明確告知我的憤怒但在語氣上是和緩的對話,能夠極大改善之前所造成的各種不愉快。

作品2 會計系2A

摘述事件:

在人際關係與溝通的期中考試分組時,剛開學還沒正式分組前就已經在同組的學妹以及現在同組的另一個日本學姊問我要不要在期中考試同一組,當時並沒有想太多就答應了。在考試時我們分配了各自的要完成的部分就暫時沒有互相討論,本來想說等到統整時再來確認,但是我低估了自己答題的速度,完成的很潦草,用來寫題目的筆電當天耗電速度也比想像中的快,但是當天並沒有帶充電線,整組也只有我帶筆電,因為害怕使用到一半筆電就會完全沒電,在還沒完成答題的情況下就要統整合併讓我更加慌亂,也來不及將其他組員的內容重新梳理過一遍,要列印成紙本時還發現忘記帶筆電和USB的轉接頭,總之最後的結果很不理想。在考完試回去的當下有些後悔答應同組的邀請,認為自己被組員拖累,同時也對自己感到很失望。

分析:

(1) 我用歸因角度,分析如下:

在剛得知成績時我產生了自利偏誤,認為是因為組員的答案不通順、沒有回答好,我們組員太少但題目又太多等外在因素讓我們無法得到理想的分數,但我也必須反省自己在考試當下低估自己的效率,沒有做好時間分配,再次檢視自己作答的部分也發現自己的回答也有許多錯誤,且沒有把握比較好得分的題目而錯失分數。當天的身體狀況比較疲憊、沒有檢查自己需要使用到的東西是否有帶齊,在列印紙本時很慌亂,這兩點雖然屬於內在因素但都是理因可以提前避免的。

(2)我用行為模式-討好型角度,分析如下:

當一開始分組時覺得日本學姊的中文相較於台灣學生會比較不流利、而學妹的年級比我低,如果我能多做一點、能多幫他們一點也好,所以在考試時我主動提出我能幫忙把答案統整並將語句潤飾成比較通順的語氣,但把任務包攬到自己身上的同時我沒有評估到自己是否能負荷得了,這應該是全組的共同責任,文字不通順也不要過度自責,早在選修這門課的時候就應該考慮清楚。

(3)我用行為模式-打岔型角度,分析如下:

考試過程中在作答題目時過度自信,原本覺得題目都很簡單,認為自己就算慢慢想慢慢找資料,最後也一定能夠在時間限制內回答出答案的,但忽略了考試時間其實比想像中更加有限,因為沒有掌握好時間分配,沒有時間在流淌的危機意識,導致我連自己作答的部分也沒有完成的很理想。現在看來就是我儘管在有限的時間內還是在進行逃避。

重來一次我會... :

如果能重新再來一次,當發覺學妹比較常沒來時就該考慮清楚是否要答應學妹同組的邀請,若已經無法更改組別,考試前一天晚上好好睡飽,並在考試前再三確認考試用具都有備妥(筆電有沒有充飽、充電線和轉接頭有沒有帶),讓考試不要受可控的個人因素影響,拿到考卷時先好好審視分析哪些題目比較好得分,預留緩衝時間給無法控制的變因,就像老師經常說的人要有現實感,考試前先思考一次最壞的情況,注意時間,警示自己不要每次都拖延到最後一刻發現快完蛋才開始加速動作,在結束以後才後悔莫及。

作品3 風保系2A

摘述事件:

因為這學期剛轉來淡江,又因為我原本科系和現在讀的毫無關聯,所以雖然是大二,但基本上是和大一新生一起上課,也因為這樣我其實很難跟班上的人交朋友,然後也很難跟大一的人交朋友,導致我常常空堂的時候都需要自己獨處,或是吃飯也是要自己一個人,加上因為本身的心理狀態比較不穩定(容易憂鬱、焦慮),所以讓我很不想面對學校生活。

分析:

(1)我用內部歸因角度,分析如下:

我知道是屬於比較容易孤獨的人,是很需要學會和自己獨處的人,所以我會對整件事那麼沮喪是因為我覺得這一件事代表了我是一個很寂寞,而且沒有朋友的人,但因為我希望自己是個朋友很多的人,進而對自己感到失望,再加上因為這樣的想法會讓我變得更加不自信,所以會讓我覺得自己很難交到朋友,形成了一種不好的循環,最終歸納出是因為我不夠好,所以才會沒有朋友。

(2)我用溝通與表達中的討好型角度,分析如下:

在轉學過來之後,我曾經多次嘗試去和身邊同學搭訕交朋友,但最讓我受挫的是大部份得到的回應都讓人失望,其他人的回應會讓我覺得我讓他們覺得尷尬,因為這樣我會覺得是因為我的說詞不對,再下次又要搭訕的時候我會再次調整我表現的方式,而我調整的方式大多是先否定自己,我會覺得是因為我看起來不夠和善親切,而為了要讓自己看起來更加的和善我甚至會捨棄自己原本的喜好,例如穿衣風格。

(3)我用相似性角度,分析如下:

到目前為止,也逐漸也開始跟一些同班同學淺聊或是相處,最多的是和同為轉學生的某位同學一起聊天,但比較遺憾的是我和他並沒有成為比較親密的友誼關係,儘管我們偶爾會單獨聊天,但也只是像點頭之交一樣,我認為是因為有不一樣的生活背景和年齡,所以彼此相似的個性或 特質比較少,就也不會促成比較親密的有誼關係,同理,因為我都是和大一的人一起上課,所以可能不會有相似的特質或是話題,就不容易親近他人。

重來一次我會... :

對於容易感到孤獨,我覺得我能夠了解到我不能單用某件事情就斷定自己是怎麼樣的人,或是我的生活就是怎樣,雖然在這件事情發生挫折,但我可以另闢機會,像是參加喜歡的社團,而我也因此有認識了更多的人,同時我也不需要為了想要討好別人而改變自己本來的風格,那這樣被喜歡的也不是我本人,而根據最後一點分析,我認為如果今天有機會遇到跟我相似性高的人,那就會互相吸引,所以我也不需要過度焦慮。

作品4 建築系5

摘述事件:

我原本是一個還算開朗的男孩,但那時我的感情生活卻讓我陷入沮喪和無奈的困境。我與女友結束了一段長時間的戀情,原本以為能夠從容面對,然而當看到前女友與另一位男生親密交往時,我的心情立刻陷入低谷。我試圖理解和接受分手的現實,但每當看到她新的愛情生活,心中便湧現難以言喻的痛苦和難過。我覺得自己被拋棄、委屈,生活失去了原本的色彩。即便身邊的朋友們努力安慰,那時仍然難以釋懷,並放棄和朋友們講述。最後我決定努力調整心態,尋找新的興趣和目標,並放棄去糾結真正的原因,讓自己重新充實起來,也暫時放棄愛情,但卻總是覺得少了什麼,並對生活失去熱情。

分析:

(1) 我用愛情三角理論的角度,分析如下:

親密:分手讓親密關係受到了打擊。原本擁有的甜蜜愛情突然瓦解,讓我感到被拋棄和孤單。激情:在發現前女友和另一位男生的親密關係後,經歷了強烈的激情反應,感受到心碎和難以言喻的痛苦。這種激情影響了他的情緒和行為。 承諾:對彼此已經立下承諾的關係突然的破碎感到不知所措。

(2) 我用依附風格的角度,分析如下:安全型依附風格:

如果我在面對感情困境時能夠理解和接受分手的現實,並且選擇了調整心態、尋找新興趣和目標的積極方式,這可能反映了一種安全型的依附風格。回避型依附風格:如果在面對感情挫折時,我傾向於獨自處理問題,並且決定放棄去糾結真正的原因,這可能表明我具有回避型的傾向。我可能更傾向於保持獨立,並且避免過度依賴他人。焦慮型依附風格:如果在分手後,我感到被拋棄、委屈,生活失去色彩,並且難以釋懷,這可能暗示著焦慮型的依附風格。我可能更需要他人的確認和支持,而且可能更容易感到孤獨和焦慮。

(3) 我用情緒智力的角度,分析如下:

自我認識:在面對分手和前女友新的感情生活時,我感受到了沮喪和難過,這反映了我對自己情緒的敏感性。我意識到自己被拋棄、委屈,生活失去色彩,這是自我認識的一部分。自我管理:在事件中,我試圖理解和接受分手的現實,嘗試調整心態,尋找新的興趣和目標,並放棄糾結真正的原因。這表現了一種自我管理的能力,嘗試將負面情緒轉化為積極的行動。社交意識:雖然我感受到了情緒困擾,但同時我也察覺到朋友們的努力安慰。這顯示了對他人情緒的敏感性,即社交意識的存在。人際關係管理:隨著故事的發展,你選擇放棄與朋友分享內心煩悶的決定,這可能涉及到人際關係管理的一部分。在這方面,有時分享內心感受和接受支持才是一種健康的應對方式。自我激勵:在故事的結尾,你對於尋找新的興趣和目標的努力,以及對生活失去熱情的感受,反映了自我激勵的層面。這也可能指向一種尋找更深層滿足感的渴望。

重來一次我會... :

愛情三角理論提到了親密關係、激情和承諾三個元素,確保這三個方面都得到平衡可能有助於我建立更健康的感情觀和降低得失心。而如果我發現我有傾向於回避型或焦慮型依附風格,可以透過與朋友、家人的溝通,以及尋求專業心理輔導的方式,逐漸提升自己的安全型依附風格。這可能包括更加開放地表達情感、建立更健康的親密關係。還有提升對他人情緒的敏感性,學會理解他人的立場並試著更信任他人,發展更健康的人際關係管理技巧。

作品5 資圖系2A

摘述事件:

這學期影響我最深的就是舉辦服務隊,身為副召的我承擔了很多總召才要承擔的事情與責任,因為總召的心大多都在淡海同舟上,甚至是運用自己所得到的職位去社交,但最該被他照顧到的服務對他卻只放了一點時間去關注,而我一周卻要撥出三天與各小組開會,與各個服務員變熟,以致我犧牲了一周80%的空堂時間給了服務隊,忽略了自己的輔系以及本科系,我的課業與私事被我壓到最高效率去處理,身體開始出問題,更糟的是我的心理狀況也開始不好,我會陷入深刻的自責,不需要他人的責備,我對自己的責罵已經壓得我喘不過氣,同時也非常氣我們總召,但我沒有辦法去改變他,所以我最後選擇改變我自己,因為我覺得我一定給出他什麼訊息,他才敢這樣對待我。

分析:

(1)我用討好型行為角度,分析如下:

我這學期因為總召的不負責而難受跟壓力過大,我常常晚上都跟我兩個社團很好的夥伴聊到很晚,去尋找問題的源頭,從一開始情緒化地去罵總召一路到我再問他們「為什麼他可以把我的負責感與好意當理所當然」講著講著才發現因為我的討好型行為太強烈,我往往會為了事情的發展而犧牲自己的感受,會為了他人的感受而放棄自己的休息及快樂,久而久之很多人都覺得只要找我幫忙我都會答應,而我答應後又會很負責任地把事情用我能力所及的最好,甚至失誤了我也懂得自我檢討,以致他們發現我做錯就開始責備我,卻忘記了這件事本來不應該只有我一個人去承擔,而我最開始也會忘記這件事,就聽著他們責備的聲音,陷入深深的自我譴責循環中,所以當我身旁的朋友及其他服務隊好夥伴紛紛告訴我,我已經做得很好,這不是我該自責的,叫我有的時候真的該把自己擺第一,這些聲音使我開始嘗試拒絕他人所提出我不喜歡的請求,也開始學會先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

(2) 我用盲目自我角度,分析如下:

我開始思考找現在的總召當社長的選擇是否是正確的,當初會幫學姊找他的原因就是我覺得自己無法勝任「社長」這個職位,而類似的事情在高二的時候也發生過,以致現在我感覺就是我做了不少社長該做的事,或是注意很多社長該注意的事,甚至不少事項都是我提醒社長要做,我就開始思考我真的「沒有能力」還是我在「害怕未知」,這個過程我也是跟身邊的好友及家人聊了不少,最後才發現,我其實從小的第一次分組活動開始,一路到大幾乎都是組長,當了將近10年大大小小作業的組長,我非常清楚一位領導者該做的事,該負的責任,也知道該如何高效率的分工,而我這學期末前都沒有意識到,甚至因為現在的社長打亂了我所認為一位領導者該有的做事順序,差點害我推翻了我累積10年的經驗,我很慶幸自己有在與身旁的親友聊天中開始意識到這部份的「盲目自我」,讓它轉變我「開放自我」,而我以後遇到一樣的機會,不會再放棄它了,該是我的就應該握在我手裡。

(3) 我用情緒智力角度,分析如下:

由於發生這些事以致我壓力過大,情緒也常常潰堤,開始會晚上自己一個人做在宿舍交誼廳大哭,但我在真正的意識到上述兩項問題之後,緊接著我也開始來處理自己情緒的問題,我原本一直認為自己的情緒控管能力非常強大,但遇到那麼大的事件壓力,我才知道我還有得學習,而情緒智力的五個層面我覺得對我很有幫助,因為我就是先認識當下自己的情緒,再去用正確的方式抒發出來,例如找自己信任或是敬重的人談談,最後再轉換心態與想法讓自己心情好起來,其中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觀察自己」,要先找出問題才能解決它,所以我就開始在每一次見到總召的時候觀察自己的行為模式及話語,去察覺我自己到底因為那部份而不開心,同時在後面的輸出時,盡可能地用「我覺得」做開頭,不要讓他人承擔我的情緒。

重來一次我會... :

若是這件事重來一遍,我會選擇自己接下「社長」的位子,最多讓他當我的副社長,服務隊也不會讓他當總召,因為現在就算我意識到自己的能力,想要補救他所弄出的漏洞也礙莫能助,我有能力不代表我有權限去處理,很多事情的權限例如,系統、與學校行政的溝通等,基本上權力都在社長身上,但我又想幫他把沒有在自己社團做好的本分補上也無濟於事,所以若是可以重來一次,我會把所有的權力都先握在自己的手上,我再去選擇能夠下放的職責與權力,這其實才是能在根本上處理掉我心裡不順的方法,因為他現在領導的方式一直偏離我所認知的好領導,而確實真的偏離後也沒有更好。

作品6 中文系4A

摘述事件:

原本從高中時期開始就有一群很好的朋友,到了大學後雖然大家都在不同的縣市、學校,但都還是會找個彼此有空的時間一起相聚聊天吃飯,但到了今年開始,會發現有很多次在社群媒體的動態上面看到其他幾人一起出門遊玩,但自己卻連消息都沒有收到,心中多少會覺得很難過,感覺過去的友情好像開始發生改變,會有一種自己被其他幾個好朋友拋棄的感受。

分析:

(1) 我用個人特質影響人際關係角度,分析如下:

當事人的個人特質為其中一個會影響人際關係的發展的因素,當我能夠展現出對方所喜歡的個人特質時,對於維持人際關係的發展會有更好的幫助。若從此一角度分析,或許在升上大學後的我在某些個人特質上有所改變,也可能是他們對於自己喜歡的個人特質也有所變動,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導致我所具備的個人特質與他們所喜歡的個人特質之間產生了差異,進而影響我們之間在人際關係上的發展,變得比過去還要疏離,漸漸遠離彼此。

(2) 我用數位心理健康管理角度,分析如下:

社群媒體使我們在人際關係上的型態發生改變,影響了我和過去的朋友間的相處模式,因為有了社群媒體的動態,導致我會更加在意他們之間的互動與行蹤,尤其當我無法參與時。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會讓我更容易出現負面的情緒和精神狀態,或許他們並非故意不約我一起出門,但我卻只能透過社群媒體上呈現的片面資訊去做臆測,導致自己非常在意這件事情,引發了後續那些認為自己被拋棄的負面情感。

(3)我用依附類型與成人之親密關係行為角度,分析如下:

透過對自己的觀察以及在課堂上做的依附類型測驗,發現自己是屬於焦慮/矛盾型依附+排拒型依附的人,雖說兩者在內在的工作模式上正好相反,但其實我自己發現我確實是這兩種的混和,我很希望可以和周遭的所有人都成為好朋友,我不喜歡有人不喜歡我,但同時我又對於親近關係不太重視,簡單來說就是不想花時間社交,但又希望大家可以和我當好朋友的狀態。現在認真地分析後會發現其實這樣的自己不太好,而或許也是這樣的和朋友互動的方式,所以才漸漸導致周遭那些原先很好的朋友漸漸離我而去。

重來一次我會... :

首先,我會提早先去改變自己和朋友互動的方式,既然我已經認知到我對於和朋友間的人際關係的互動太不足夠,過於忽視,那我就必須主動的改變自己的行為,而我想這樣的改變也會體現出自己在人格特質上的改變,或許便能改變自己在他們眼中對我的看法。 除此之外,也必須將社群媒體對我產生的負面影響轉變為正面的幫助,如果他們沒有邀請我一同參與,或許結合上述的想法,我不應該就這樣感到沮喪,而是應該主動出擊,利用社群媒體的便利性,成為邀約大家一起出門的那個人,既有機會改變我們之間的人際關係,又可以讓自己跳脫社群媒體所對我造成的負面情緒。